
關鍵詞:初二女生、關系敏感、多疑、信任感缺失、自信心不足、現實檢驗、社交技能提升
Part.1 案例概況
■ 基本信息
- 來訪者:李欣怡(化名),14歲,初中二年級
- 咨詢緣由:由母親主動尋求咨詢,反映欣怡近半年來情緒低落,常因同學關系問題與父母發生沖突,自稱在學校“沒一個朋友”,感覺“大家都在背后說我壞話”。
■ 主訴問題
1、關系敏感與多疑:欣怡總感覺同學在背后議論、排擠她。例如,看到別人聚在一起說話,一旦她走近就散開,她會立刻認為是在說她壞話;同學在社交軟件上沒有及時回復她的信息,她會認為對方是故意的。
2、情緒困擾:因此經常感到焦慮、委屈和憤怒,有時會獨自哭泣,在家中對父母脾氣暴躁。
3、社交回避:逐漸不愿參加集體活動,課間也常獨自一人,人際關系陷入惡性循環。
4、自信心不足:在描述事件時,頻繁使用“我可能不討人喜歡”、“我什么都做不好”等消極自我評價。
■ 初步評估
1、李欣怡的核心問題在于人際信任感的缺失與現實檢驗能力的不足。
2、她的認知模式中存在明顯的“讀心術”(武斷地認為別人在負面評價她)和“災難化”(將小事解讀為嚴重的排擠信號)等非理性信念。
3、這種敏感多疑的背后,是青春期自我意識高漲下的低自尊狀態,她將外部信息過度內化為對自我價值的否定,進而采取了回避和敵意預設的社交防御策略。
Part.2 咨詢目標與方案
基于評估,與欣怡及其家長共同商定了以下咨詢目標與方案:
■ 咨詢目標
1、近期目標:緩解焦慮、委屈等負面情緒;識別并挑戰“大家都不喜歡我”等核心負面信念;學習“現實檢驗”方法,區分想象與現實;改善與父母的溝通模式。
2、長期目標:重建對人際關系的合理信任感;提升自我價值感與自信心;學習和練習基本的社交技能,主動構建支持性的人際關系。
■ 咨詢方案
采用以認知行為療法為主,融入敘事療法和社交技能訓練的整合性方案。
Part.3 咨詢過程(節選)
咨詢過程大致分為三個相互交織、遞進深入的階段,每個階段都圍繞核心目標,運用了特定的心理技術。
■ (一)建立安全聯盟與問題評估
階段目標:建立牢固的咨詢同盟,并全面、共情地理解欣怡的內心世界。
1、創造安全空間,傾聽個人敘事
(1)初次見面,欣怡低頭不語,戒備心強。所以,并未急于追問問題,而是通過溫和的開放性問題開啟對話——
咨詢師:“聽起來最近在學校挺難熬的,愿意多跟我講講嗎?” ……
當欣怡敘述時,運用積極傾聽技術,通過點頭、共情性回應(“這一定讓你感到非常孤單和委屈”)來傳遞理解,讓她感到被真正地聽見,而非被評判。
(2)技術運用:積極傾聽與情感反映。幫助欣怡澄清和確認她的情緒,如:“當你說到她們散開時,你感到的是憤怒,更多的是受傷,對嗎?”這幫助她更清晰地感知自己的情緒。
2、問題外化,分離人與問題
(1)當欣怡不斷重復“我就是個多疑的人”時,引入了敘事療法的核心技術——問題外化。
(2)對話節選:
- 咨詢師:如果我們給這個總是告訴你“別人在議論你”的聲音起個名字,你會叫它什么?
- 欣怡:(想了想)……叫“多疑怪”吧。
- 咨詢師:很好的名字。那么,是“李欣怡”本身等于“多疑”,還是“多疑怪”這個家伙經常來找你的麻煩?
- 欣怡:是它來找我。
- 咨詢師:它通常什么時候最囂張?什么時候會稍微安靜一點?
……
(3)效果:問題外化技術將欣怡從“問題本身”的認同中解放出來,將她置于與“問題”對抗的盟友位置。這極大地激發了她的主觀能動性,為后續的認知行為干預奠定了重要的心理基礎——她從“我是一個有問題的人”轉變為“我正在共同對付一個叫多疑怪的問題”。
■ (二)認知重構與現實檢驗能力訓練
階段目標:幫助欣怡識別、挑戰并改變其導致痛苦的自動化負性思維。
1、引入認知模型,繪制思維地圖
(1)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欣怡解釋了認知行為療法的ABC模型(A 誘發性事件 -> B 信念/想法 -> C 情緒與行為后果)。
(2)具體練習:我們以欣怡的一個具體事件為例:
① A(事件):在朋友圈看到幾個同學一起出去玩的照片,但沒有叫她。
② B(想法):“她們是故意的,她們有一個小團體,唯獨排斥我。我沒有人喜歡。”
③ C(后果):感到極度傷心、憤怒,獨自哭了一場,并決定以后再也不看朋友圈了。
(3)通過這個例子,欣怡清晰地看到了是她的想法(B) 直接導致了她的情緒和行為(C),而非事件(A)本身。
2、充當“認知偵探”,進行現實檢驗
(1)我們引入了“思維記錄表”(三欄表或五欄表)作為核心工具,系統地訓練她的現實檢驗能力。
① 情境
② 自動想法(捕捉腦海中一閃而過的念頭)
③ 情緒(0-100分打分)
④ 理性回應/證據(尋找支持與不支持自動想法的證據,思考其他可能性)
⑤ 新的情緒/結果(重新評估情緒)
(2)技術運用示例:
① 情境:課間問同桌一道題,同桌說“現在沒空”。
② 自動想法:“她討厭我,連講道題都不愿意。”(情緒:憤怒90,傷心80)
③ 理性回應/收集證據:
- 支持想法的證據?“她沒有立即幫我。”
- 不支持想法的證據?“她當時正在趕著抄筆記,看起來確實很忙;她昨天還主動借過我橡皮;她平時對別人有時也會這樣直接。”
- 其他可能性?“她可能只是當時心情不好/時間緊迫,而不是針對我。”
④ 新的結果:“她可能只是剛好很忙,我可以晚點再問她,或者問別人。” (情緒:憤怒降至30,傷心降至20)
(3)效果:通過反復的家庭作業和咨詢室內的練習,欣怡逐漸掌握了“停下來、想一想、找證據”的新技能。她從最初對自動想法深信不疑,到后來能夠幽默地說:“哦,‘多疑怪’又在下結論了,我得查查它的證據充不充分。”
■ (三)鞏固新信念與社交技能構建
階段目標:著重于構建新的、適應性更強的行為模式和自我概念。
1、行為實驗:將新認知付諸實踐
(1)與欣怡共同設計“行為實驗”,檢驗并鞏固新信念。
(2)實驗設計:針對“我主動找人說話,對方肯定會覺得我很煩”的預測,我們設計了一個低風險的實驗:第二天主動向一位感覺還不錯的同學稱贊她的新發卡,并觀察對方的反應。
(3)結果與討論:欣怡回來后匯報,對方開心地說了謝謝,還和她聊了兩句。這個真實的積極反饋,強有力地挑戰了她的舊有信念。
引導欣怡討論:“這個實驗結果,對你之前的預測說了什么?”欣怡認識到:“原來別人并不總是討厭我,我的主動有時也能帶來好的回應。”
2、社交技能微調與自信構建
(1)通過角色扮演,在咨詢室內模擬了發起對話、維持談話、應對拒絕等場景。并就如:如何用開放式提問、如何進行積極傾聽等給與了直接指導。
(2)同時,我們共同創建“我的優勢資源庫”,每天記錄一件自己做得好或感到滿意的小事(如“今天上課舉手了”、“我耐心幫助了弟弟”),旨在將她的注意力從外部評價逐步導向內在價值,系統地提升欣怡的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。
3、結束與展望:預防復發
在最后的咨詢中,一起回顧了欣怡的成長歷程,總結了對付“多疑怪”的工具箱(外化對話、思維記錄表、行為實驗等)。鼓勵欣怡將咨詢師的角色內化,成為自己的“支持性教練”,以應對未來可能遇到的挑戰。
Part.4 咨詢效果與反思
■ 咨詢效果
經過咨詢,欣怡和母親反饋其狀態有了顯著改善:
1、情緒方面:情緒趨于穩定,在家發脾氣的頻率大幅降低,笑容增多。
2、認知方面:能夠意識到自己的“多疑”思維,并嘗試進行現實檢驗。欣怡反饋說:“現在‘多疑怪’雖然還會來,但我知道怎么對付它了。”
3、行為方面:欣怡開始主動與一兩個感覺不錯的同學一起吃午飯,參加了班級的手工小組。她表示:“雖然還不是特別放得開,但至少不覺得每個人都是敵人了。”
■ 咨詢反思
青春期是自我同一性建立的關鍵期,對同伴評價極度敏感。欣怡的案例典型地展示了,低自尊是如何通過“關系敏感”和“多疑”來保護自己免受潛在傷害的。咨詢的成功,關鍵在于:
1、關系先行:無條件積極關注是讓欣怡放下防御、敢于審視內心的基石。
2、授之以漁:不僅僅是安慰,更是教會欣怡“現實檢驗”這把鑰匙,讓她有能力自己去解開未來的困惑。
3、系統支持:過程中與欣怡父母的溝通,指導他們從批判者轉變為理解者和支持者,也為欣怡的改變提供了至關重要的家庭環境保障。

信任的重建是一條漫長的路,但對于像欣怡這樣的孩子來說,只要給予正確的引導和支持,他們完全有能力走出迷霧,擁抱更真實、溫暖的人際關系。
如果您或身邊的親友也正被類似的情緒困擾,請不要獨自承受。尋求專業幫助是關愛自己、走向成長的重要一步。我們始終在這里,愿意傾聽,伴您前行。

學業內卷、數字沉迷、身份困惑、意義感缺失、情緒困擾……個體的成長之路從不平坦。
未央心理,金芒果教育集團旗下專業心理服務品牌,專注于為兒童、青少年及其家庭、職場人士等提供精準的心理支持。我們深入工作于個性、情緒、社交、學業、職業等關鍵領域,用專業化解成長煩惱,用陪伴重塑內心力量。
選擇未央心理,讓我們一同,為成長護航!
咨詢預約:張老師 13256152091 0531-81761636

